央廣網北京8月10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《新聞縱橫》報道,《真實甲午》第十集:“蕞爾小國”用臺灣挑戰天朝。
  在中國的詞典里,“蕞爾”的意思是形容區域狹小。在中國傳統士大夫的觀念中,東鄰日本就是這樣一個“蕞爾小國”。為了表示對這個鄰居的藐視,中國人還習慣稱它為“倭國”。
  然而倭國雖小卻野心不小。千年來它曾屢屢覬覦中國的天朝地位。
  1874年,日本這個“蕞爾小國”,居然公開向天朝發出了挑戰:這一年5月,在明治維新中野心不斷膨脹的日本,藉口它的琉球屬民在兩年前被中國臺灣居民所殺,竟然派遣了5艘軍艦、13艘運輸艦,運送3600人的軍隊,在臺灣南部登陸,在這裡日本建起了“臺灣都督府”,儼然要成為“臺灣的主人”。
  起初北京的官僚們並不知道日本人開進了臺灣。直到5月29日,才任命當時人在福州的沈葆楨為欽差大臣負責辦理臺灣防務。雖然中國方面幾次照會日本抗議,但日本人根本不理睬。6月14日,經過一番準備,沈葆楨帶著他的部下,乘坐福州船政的軍艦,經過3天的航渡抵達臺灣。
  當然,沈葆楨不只是來與日本人講理的,他也帶來了福州船政已經建好、並編入作戰序列的全部12艘軍艦。在沈葆楨的指揮下,這12艘軍艦從福建沿海到澎湖、臺灣航線重點部署。這是中國近代自己建造的軍艦,第一次參加保衛國家海疆的作戰行動。與此同時,李鴻章指揮下的淮軍裝備先進洋槍洋炮的6500人精銳,也開進臺灣佈防。清廷擺開了要與日本人打一仗的陣勢。
  一方面要開仗,另一方面外交談判也一直持續。中日雙方在50多天的時間里進行了8次會談。雖然有激烈的交鋒,但兩方都沒有真正要打的意思。
  在種種因素的撮合下,清廷準備妥協。當年10月31日,簽訂了中日《北京專條》。這是一個莫名其妙的文件。中國方面表示:日本出兵“原為保民義舉”而予以原諒;但中國給予10萬兩白銀撫恤被殺之民。另在日本兵退出島外,他們在島上縮減的道路和房屋,中國留為自用。清廷給予40萬兩白銀收買。這樣,中國以50萬兩銀子的代價,換取了日本撤兵。
  日本出兵臺灣讓他嘗到了甜頭,他摸到了清政府可欺的脈搏,也更清楚海軍對它的重要意義;“蕞爾小國”給天朝大國的官和民上了一課。不少頭腦清醒的官吏和民眾,認識到了日本將是中國的頭號敵人。他們要尋求一條可行的制御日本的道路。於是,一場前所未有的政治大討論在清廷內展開了。  (原標題:《真實甲午》第十集:“蕞爾小國”用臺灣挑戰天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iecd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